集合文學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集合
樓主: eodiays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鑽研歷史、成語接龍,大家來同樂吧∼∼∼

[複製鏈接]
57#
 樓主| 發表於 2006-6-11 22:02:19 | 只看該作者
  1. 成語條目  冰山一角

  2. 注音一式  ㄅ|ㄥ ㄕㄢ | ㄐ|ㄠˇ

  3. 通用拼音  bing shan yi jio 

  4. 漢語拼音  bn shn y jio 

  5. 釋義

  6. 嚴重的問題呈現在表面的一小部分。
  7. 如:這次的打架事件,只是整個校園問題的冰山一角。
複製代碼


樓下的
請找出 韓戰 的原因、過程、結果
56#
發表於 2006-6-11 15:29:18 | 只看該作者

  1.    
  2.   日本侵略者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侵吞我國東北後,為進一步挑起全面侵華戰爭,陸續運兵入關。到1936年,日軍已從東、西、北三麵包圍了北平(今北京)。從1937年6月起,駐豐臺的日軍連續舉行挑釁性的軍事演習。
  3.  
  4.  
  5.   1937年,駐華日軍悍然發動“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日本開始全面侵華,抗日戰爭爆發。
  6.  
  7.  
  8.   1937年7月7日夜,盧溝橋的日本駐軍在未通知中國地方當局的情況下,徑自在中國駐軍陣地附近舉行所謂軍事演習,並詭稱有一名日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北平西南的宛平縣城(今盧溝橋鎮)搜查,中國守軍拒絕了這一無理的要求。日軍竟開始攻擊中國駐軍,中國駐軍第29軍37師219團奮起還擊,進行了頑強的抵抗。當華北戰事一天天擴大的時候,1937年8月13日日軍又在上海發動了進攻。宛平城的槍聲掀開了全民抗日的序幕。
  9.  
  10.  
  11.   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為實現它鯨吞中國的野心而蓄意製造出來的,是它全面侵華的開始。全面侵華,在中國建立殖民統治,是日本帝國主義長期推行的方針。
  12.  
  13.  
  14.   日本早在明治維新時期,在確立近代天皇制的同時,迅速走上了擴張侵略的軍國主義道路,並制定了以中國、北韓為主要侵略對象的所謂“大陸政策”。本世紀初葉,日本於日俄戰爭後取代俄國,在中國東北擴大殖民勢力,屯駐關東軍,設立殖民機構“南滿鐵路公司”,把東北作為對中國殖民擴張的基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利用西方列強無暇東顧,極力擴大對華侵略,出兵山東,脅迫袁世凱接受日本妄圖鯨吞中國的“二十一條要求”,把侵略魔掌伸向中國內地。一次大戰後,日本企圖通過加緊掠奪中國、北韓和其他亞洲國家,擺脫政治、經濟危機,在1927年的“東方會議”上對侵略中國問題進行了精心策劃。1931年9月18日,日本對我國東北發動突然襲擊,3個多月就佔領東北全境。翌年日軍進攻上海(一二八事變),並攻佔大片華北土地,威逼平津,又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在華北搞所謂“自治運動”,妄圖長期佔領這些地區。1936年日本制定的總體戰略計劃——“國策基準”出籠後,盧溝橋上的中國守軍
  15.  
  16.  
  17.   日本舉行了一次“將官”演習,向參加演習的將官交代了全面發動侵華戰爭的戰爭部署。此後,日本增兵中國東北,抽調精銳部隊關東軍進駐平津一帶,頻繁舉行軍事演習進行挑釁,伺機挑起戰爭。1937年7月3日,關東軍參謀長東條英機向日本政府提議立即給中國以打擊,隨即於7月7日發動了“蘆溝橋事變”(即“七七事變”)。7月9日,中日雙方交戰部隊曾達成口頭停火協議。但同時,日本乘機從中國東北和北韓抽調2萬多軍隊和百餘架飛機投入華北地區。7月17日,日本陸軍參謀本部制定了《在華北行使兵力時對華戰爭指導綱要》,日本政府決定動員40萬兵力,妄圖用武力滅亡中國。
  18.  
  19.  
  20.   七七事變的第二天,中共中央通電全國,號召中國軍民團結起來,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全國各族各界人民熱烈響應,抗日救亡運動空前高漲。在這種形勢下,蔣介石被迫於7月17日在廬山發表談話,宣佈對日作戰。
  21.  
  22.  
  23.   中國人民經過8年的流血犧牲、艱苦抗戰,終於在1945年8月15日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贏得了民族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
  24.  
  25.  
複製代碼

 
我可不可以不要整理……
 
看到那麼多字,很頭痛∼”∼
 
 
樓下的,請找出 【冰山一角】 的 出處 和 解釋 
 

[ Last edited by 璘筠 on 2006-6-11 at 03:30 PM ]
55#
 樓主| 發表於 2006-6-11 12:52:59 | 只看該作者
  1. 成語條目  三人成虎

  2. 注音一式  ㄙㄢ ㄖㄣˊ ㄔㄥˊ ㄏㄨˇ

  3. 通用拼音  san rn chng h 

  4. 漢語拼音  sn rn chn h 

  5. ◣釋義◥

  6. 連續三人說街上出現老虎,就使人相信街上真有老虎。比喻謠言再三重複,亦能使人信以為真。#典出《戰國策.魏策二》。


  7.   ◣典源◥


  8. #《戰國策.魏策二》
  9. 龐恭與太子質於邯鄲,謂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龐 曰:「夫市之無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鄲去大梁也遠於市,而議臣者過於三人矣。願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為知。」於是辭行,而讒言先至。後太子罷質,果不得見。  


  10. 〔注解〕
  11. (1) 龐恭:戰國魏人,生卒年不詳。  
  12. (2) 太子:指戰國魏太子,生卒年不詳。  
  13. (3) 質:音ㄓˋ,用財物或人抵押擔保。  
  14. (4) 邯鄲:古地名。故址在今河北省西南部與河南省接界處,為戰國時趙都。  
  15. (5) 寡人:寡德的人。古代國君自稱的謙詞。  
  16. (6) 大梁: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開封縣,為戰國時魏都。  



  17.   ◣典故說明◥


  18. 據《戰國策.魏策二》載,戰國時代,各國彼此互相攻伐,往往造成國勢衰弱,民不聊生。有些國家為了避免長年戰爭,便和其他國家簽訂友好條約,互相結為同盟,不再互相攻打。為了表示自己絕對會信守諾言,還會將自己國家的太子送到對方國家作為人質。在這種情況下,魏國的太子便被送往趙國作人質,魏王還派大臣龐恭隨行。龐恭知道朝廷之中經常有謠言中傷自己,這次前往趙國也不知道何時才會回來,他害怕魏王會聽信這些謠言,就在臨行之前去找魏王,說道:「大王,如果今天有一個人告訴大王,大街上出現了一隻老虎,大王會相信嗎?」魏王回答:「不會相信。」龐恭又問:「如果有第二個人說大街上出現了老虎,大王會相信嗎?」魏王回答:「那我就會半信半疑了。」龐恭繼續問道︰「如果有第三個人也說大街上出現了老虎,那大王會相信嗎?」魏王回答:「那我就不得不相信了。」龐恭接著說:「大街上本來不會出現老虎,這是顯而易見的事,但是傳謠言的人一多,就讓人不由得不相信了。我這次去趙國之後,一定有許多人會趁我不在之時,在大王面前進讒言來非議我的不是,請大王千萬要明察事實,不要被謠言所蒙蔽啊!」魏王答應了龐恭。等到龐恭離開魏國之後,果然有很多人在魏王前說龐恭的壞話,魏王一開始雖然不相信,但時日一久,內心也不得不動搖。等到太子跟龐恭回國之後,魏王就疏遠龐恭,不再重用他了。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三人成虎」,用來比喻謠言再三重複,亦能使人信以為真。  
複製代碼



樓下的
請找出 七七事變 的成因、過程、結果
xxwydxx 該用戶已被刪除
54#
發表於 2006-6-11 12:16:39 | 只看該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53#
 樓主| 發表於 2006-6-11 00:06:17 | 只看該作者
  1. 成語條目  寧缺勿濫

  2. 注音一式  ㄋ|ㄥˊ ㄑㄩㄝ ㄨˋ ㄌㄢˋ

  3. 通用拼音 nng cyue w ln 

  4. 漢語拼音 nn qu w ln 

  5. 釋義

  6. 寧可沒有,也不要不顧品質,只求數量。
  7. 歧路燈˙第五回:喜詔上保舉賢良一事,是咱學校中事。即令寧缺勿濫,這開封是一省首府,祥符是開封首縣,卻是斷缺不得的。
  8. 亦作寧缺毋濫。
複製代碼


樓下的
請找出 八王之亂 的起因、過程、結果
52#
發表於 2006-6-10 23:35:15 | 只看該作者

  1.   【 弋者何篡 】
  2.  原義 射手對高飛的鳥束手無策
  3.  引申 比喻隱逸的賢者不自罹禍亂,統治者無可如何
  4.  出處 後漢書˙卷八十三˙逸民傳˙序
  5.     「是時裂冠毀冕,相攜持而去之者,蓋不可勝數。揚雄曰:『鴻飛冥冥,弋者何篡焉。』」
  6.  相似 弋者何慕
  7.     弋人何篡
複製代碼

 
 樓下的
 
 請找出【寧缺勿濫】的出處 和 解釋
 
 
51#
 樓主| 發表於 2006-6-10 22:53:09 | 只看該作者
  1. 成語條目  稔惡不悛

  2. 注音一式  ㄖㄣˇ ㄜˋ ㄅㄨˋ ㄐㄩㄣˋ

  3. 通用拼音  rn  b jyn 

  4. 漢語拼音  rn  b jn 

  5. 釋義

  6. 作惡多端而不知悔改。
  7. 明˙無名氏˙鳴鳳記˙第三十九齣:下官巡視江西,訪得嚴嵩父子稔惡不悛,白占鄉民田產。封神演義˙第九十五回:紂王稔惡不悛,慘毒性成,敲骨剖胎,取童子腎命。
複製代碼


樓下的
請找出 弋者何篡 的解釋、出處 
50#
發表於 2006-6-10 22:21:10 | 只看該作者

  1.   【 跬步不離 】
  2.  注音  ㄎㄨㄟˇ ㄅㄨˋ ㄅㄨˋ ㄌㄧˊ

  3.  意思  指半步也不離開
  4.  
  5.  出處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十五˙姑妄聽之一
  6.      「三寶四寶又甚相愛,稍長即跬步不離,小家不知別嫌疑。」
複製代碼

 
 樓下的,

 請找出【稔惡不悛】的出處解釋
 
   
49#
 樓主| 發表於 2006-6-10 22:09:05 | 只看該作者
成語條目  罄竹難書

注音一式  ㄑ|ㄥˋ ㄓㄨˊ ㄋㄢˊ ㄕㄨ

通用拼音  cng jh nn shu 

漢語拼音  qn zh nn sh 

同義詞 擢髮難數

  ◣釋義◥


罄,音ㄑ|ㄥˋ,用盡。
「罄竹難書」指即使把所有竹子做成竹簡拿來書寫,也難以寫盡。
形容災亂異象極多,無法一一記載。
#語本《呂氏春秋.季夏紀.明理》。
後用「罄竹難書」形容罪狀極多。  


  ◣典源◥


#《呂氏春秋.季夏紀.明理》1>
其雲狀有若犬,若馬,若白鵠,若眾車;有其狀若人,蒼衣赤首不動,其名曰天衡;……國有游蛇西東,馬牛乃言,犬彘乃連,有狼入於國,有人自天降,市有舞鴟,國有行飛,馬有生角,雄雞五足,有豕生而彌,雞卵多毈,有社遷處,有豕生狗。國有此物,其主不知驚惶亟革,上帝降禍,凶災必亟。其殘亡死喪,殄絕無類,流散循饑無日矣。此皆亂國之所生也,不能勝數,盡荊2>、越3>之竹,猶不能書。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戰國齊.孫臏《孫臏兵法.奇正》。  
(2) 荊:荊州,我國古代九州之一。地約當今湖南、湖北二省及四川省東南部、貴州省東北部與廣東省北部西隅連、連山二縣及廣西省全縣等地。  
(3) 越:春秋時越國之地,地約當今江蘇、浙江及山東南部。  



〔參考資料〕
  戰國齊.孫臏《孫臏兵法.奇正》
戰者,以形相勝者也。形莫不可以勝,而莫知其所以勝之形。形勝之變,與天地相敝而不窮。形勝,以楚越之竹書之而不足。


  ◣典故說明◥


「罄竹難書」的「罄」,是「用盡」的意思,「竹」指的則是從前用來刻寫文字的「竹簡」。古代在還沒發明紙之前,人們都是把竹子剖成一片片的,然後在上面書寫文字。
所以「罄竹難書」整個成語的語義便是:即使把所有竹子做成竹簡拿來書寫,也難以寫盡
此語較早見於戰國時的文獻《呂氏春秋.季夏紀.明理》,文中有一段描述了亂世的各種異象,譬如天上的雲呈現出怪異的形狀、太陽有日蝕的現象、同時有兩個或四個月亮一起出現、馬的頭上長出犄角、有人養出長有五隻腳的雄雞或母豬生下小狗等等,這些奇怪的現象「皆亂國之所生也,不能勝數,盡荊、越之竹,猶不能書」。
意思是說這些奇怪的現象,都是由於政治敗壞所帶來的亂亡徵兆,而且這種國家即將敗亡的徵兆,多到用盡荊、越兩地的竹子來寫都寫不完。
後來「罄竹難書」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本來是用來形容亂象之多,後來則轉變而專用於形容罪狀極多
如《漢書.卷六六.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公孫賀》便有「南山之竹不足受我辭」之說,《舊唐書.卷五三.李密列傳》亦有「罄南山之竹,書罪未窮」的用法。案:前者是漢臣朱世安被誣諂下獄時,上書揭發丞相公孫賀父子作惡多端所用之語;後者則是隋人李密欲討伐隋煬帝,檄文中用以形容煬帝罪大惡極之語。這兩段文字都是描述罪狀之多,難以記錄。
不過與《呂氏春秋》同期的文獻《孫臏兵法》,在〈奇正〉篇中有「形勝,以楚越之竹書之而不足」這樣一段話,指兩軍相爭時,要讓我軍處於必勝條件下的方法有許多種,即使用盡楚、越兩地的竹子都寫不完。則「難書」一語,並非指亂象,也指罪狀。可知最初「罄竹難書」一語並無負面義,只是後來一般引用此語時,多只用以形容罪狀之多

----------------------------

(因為之前我們的杜正勝部長的關係,所以我做了點重點標記em001)
(我並無政治立場,只是覺得他被冤枉有點可憐)


樓下的
請找出 跬步不離 的出處、解釋

[ Last edited by eodiays on 2006-6-10 at 10:10 PM ]
人小稚氣高 該用戶已被刪除
48#
發表於 2006-6-10 19:49:46 | 只看該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友好連接-《集合出版社》

GMT+8, 2024-6-27 01:49 , Processed in 0.06176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